最近,又有一批藥品降價了,包括二甲雙胍、卡托普利、纈沙坦等藥物。8月24日,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以下簡稱集采)中選結果公布,共有55種藥品191個廠牌產品中選,平均降價53%。
自從2018年12月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在北京、天津等11個城市試點(以下簡稱“4+7”試點)以來,采購藥品品種數達到100多種,不同廠牌產品數300多個,涉及中選企業200多家。讓廣大參保患者驚喜的是,每一次集采都讓一些價格高但用量大的好藥、大牌藥大幅降價,平均降幅均超過一半,大大減輕了用藥負擔,比如肺癌患者一線用藥原研藥吉非替尼(易瑞沙),糖尿病患者一線用藥原研藥阿卡波糖(拜唐蘋)、乙肝患者治療用藥恩替卡韋等。
第三方評估顯示,中選產品的質量和療效已被醫生和患者普遍認可和接受。對于醫藥行業來說,雖然經歷陣痛,但是由此改善行業生態,促進良性發展。未來,將會有更多種類藥品進入集采,更好地保障人民用藥需求,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每批集采藥品均降價一半多
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帶著巨額的用量,以超級團購的巨大優勢,換來藥品的優質低價
福建省廈門市76歲的洪大爺患糖尿病20多年,同時患有高血壓。10多年前,洪大爺開始服用拜唐蘋,一個月要3盒的量,每盒90多元,一年下來要花約3300元,藥費負擔有點重。最近,洪大爺去醫院開藥發現藥便宜了,一年只需花330元左右,是原來費用的1/10。“我當時問醫生是不是開錯藥了,不敢相信。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幫我們糖尿病患者省了錢,還可以用上大牌藥。”洪大爺說。
不僅是慢病患者,一些大病患者也因此負擔大大減輕。
遼寧省鐵嶺市的陳先生是一個肺癌骨轉移患者,近年來一直在服用吉非替尼。2019年上半年,看到沈陽市吉非替尼每盒降到547元,比鐵嶺市便宜1700多元,他便找人到沈陽市買藥。2019年年底,鐵嶺市也降價了。他算了一下,按每個月3盒用量計算,再報銷56%,每個月少花5000多元,一年藥費減少6萬元。
今年8月,上海市居民吳先生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照例開一盒治療惡性腫瘤的醋酸阿比特龍片。他驚喜地發現,原價16268元的藥品,現在只要2800元,降價超過80%,醫保報銷后,個人負擔1100元。
這是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帶來的改革紅利,惠及無數患者家庭。從2018年12月起,經過試點,國家組織各地以省為單位形成聯盟,委托聯合采購辦公室,開展跨區域聯盟集中帶量采購。每個地區集合了當地公立醫院藥品的用量,中選藥品將給予50%至80%的市場用量,同時由醫保預付貨款。在有一致性評價質量認證的情況下,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帶著巨額的用量,以超級團購的巨大優勢,換來產品的優質低價。
數據顯示,中選藥品在臨床受到歡迎,約定用量完成度較高。“4+7”試點一年期滿后,25個中選藥品平均完成約定采購量的2.4倍,中選藥品采購量占同種藥品采購量的78%。
上海是“4+7”試點城市之一,也是最早做帶量采購的地區。李玲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同時也是上海市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她告訴記者,上海執行國家帶量采購配套政策做得很好,比如留有“出氣孔”,可選擇中選藥,也可選擇非中選藥。醫院宣傳做得很到位,執行到位,即使是原研藥換成仿制藥,患者接受度也比較高。上海還對每批次藥品用近紅外光譜檢測,確保質量過硬。實施以來,臨床不良反應報告僅幾份,認可度較高。
不再“唯低價是取”
高質量要求的入圍門檻意味著即使中選藥品價格低,質量也有保證
每片0.15元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片0.034元的對乙酰氨基酚片、每片0.014元的卡托普利片、每片0.015元的鹽酸二甲雙胍片……一些中選藥品價格低至1毛錢、1分錢,質量是否可靠?這種集采是不是回到“唯低價是取”的老路?
上海市醫保局價采處處長龔波說,“4+7”試點中,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企業不多,加上采購試點范圍不大,為體現帶量規模效應,因此只有報價最低的藥品獲得中選資格。但從全國擴圍集采開始,品種品規增加,采購量擴大到全國,根據市場競爭格局確定最大可中選企業數量,在第三批集采中,一個品種的最大可中選企業擴大到8家。參與集采的藥品是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質量水平高,這種情況下的中標不同于以往不區分質量層次的“唯低價是取”。高質量要求的入圍門檻也意味著即使中選藥品價格低,質量也有保證。
記者采訪了一些原來用原研藥后來換中選仿制藥的患者。在上海市五里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診室,服用拜唐蘋10多年的林大爺正在開藥。上個月,林大爺換了集采中選藥品。“一開始害怕效果不好,先開了一盒,一試還不錯,就選了。”林大爺說。
五里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黃雷介紹,目前醫院用的國家集采藥品有26種,苯磺酸氨氯地平、阿卡波糖分別作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常用藥,雖然不再是原研藥,但每天都能開出200多盒。“這些藥品用量大,降幅也大,換藥之后效果不錯,受到患者的歡迎。”今年4月20日是第二批集采藥品落地第一天,不少患者當天專門到醫院買藥。
對于一些藥品降到“超低價”,專家分析,一些小企業在用“超低價”博取中選幾率,是因為不中就死,中了還能活下來,但如果后續沒有新品種跟進,仍很難存活。相較之下,大企業越來越理性,它們成本控制得好,質量有保證,產品線也穩定,隨著市場業態的優化,它們會從中勝出,贏得市場。
有人提出,如此低的價格,企業利潤空間太小,會影響創新。多家企業表示,仿制藥不涉及研發成本,所以相對來說成本非常低。在很多國家,仿制藥都是薄利多銷的。要不要降價換市場,企業有自身的戰略考慮。
對企業來說,仿制藥與創新藥是兩個體系,不可能靠賣仿制藥去賺回研發創新藥的錢。從國際經驗來看,創新藥的融資很少是靠仿制藥利潤來填補的,更多還是靠資本市場比如風投、股市等渠道融資。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