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大氣環境質量雖然取得了肉眼可見的成效,但是,完成藍天保衛戰目標特別是優良天數比例的壓力依然存在。對此,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指出,今年將持續開展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通過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確保今年的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
隨著秋天的來臨,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也進入了關鍵時期。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秋冬季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即藍天保衛戰的收官之年,成敗在此一舉。
必須肯定的是,“大氣十條”特別是《行動計劃》實施后,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尤其是京津冀“2+26”城市等重點區域改善之顯著超乎人們意料。據生態環境部介紹,今年1月至8月,全國337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6.7%;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更是上升了11.5個百分點。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氣環境質量雖然取得了肉眼可見的成效,但是,完成藍天保衛戰目標特別是優良天數比例的壓力依然存在。對此,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指出,今年將持續開展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通過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確保今年的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
公眾獲得感大幅提升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今年1月至8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6.7%,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特別是8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3.0%,同比上升5.9個百分點;京津冀“2+26”城市以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大氣環境質量也都在改善之中。
事實上,不僅是今年,據趙英民介紹,經過3年努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的PM2.5平均濃度從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計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數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與2016年相比,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數減少了40%,其中,北京市PM2.5濃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由34天下降到了4天。他指出,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如此之顯著與總理基金的設立密不可分。
2017年4月2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由生態環境部牽頭,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集中攻堅,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趙英民表示,攻關項目自實施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295家科研單位、20名院士在內的2903名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組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形成多部門協作、中央和地方相結合、多學科交叉的集中攻關模式;向京津冀“2+26”城市派出了28個“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他說,經過3年的努力,攻關項目弄清了區域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成因,精準識別了區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點問題,提出了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方案建議。
據趙英民介紹,攻關項目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空天地綜合立體觀測網和數據共享平臺,建立了完備的區域PM2.5綜合源解析的方法體系,形成了重污染過程精細化、定量化的動態解析能力。同時,建立了區域和城市高時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單,摸清了區域污染物排放現狀,定量評估了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健康影響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攻關項目在‘2+26’城市的污染防治第一線得到了及時應用,因此效果非常明顯,整個項目極大提升了區域大氣污染治理的精準性和科學性。”趙英民說,攻關項目有力支撐了《行動計劃》和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的編制和實施。
趙英民指出,攻關項目還極大促進了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和綠色發展。他說,去年“2+26”城市GDP達到了14.2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7.2%,實現了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