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目標仍面臨壓力
由國務院印發的《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今年“六·五”環境日期間,生態環境部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曾說,2019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距離國家二級標準還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為國家二級標準的1.6倍左右,區域空氣重污染過程時有發生。
特別是夏季臭氧污染更加突出。今年6月2日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337個城市中有30%的城市臭氧超標,其中京津冀和長三角區域臭氧污染尤為突出。柏仇勇說,2019年,全國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總超標天數的41.8%,僅次于占比45%的PM2.5。他表示,夏季臭氧污染,已成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攔路虎”,與秋冬季PM2.5污染成為擋在面前的“兩座大山”。
今年春節正是新冠肺炎高發階段,其間持續出現了幾次空氣重污染過程。究其原因,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認為:原因之一是“當前大氣污染物和氣象條件特別是不利的氣象條件沒有‘脫敏’”。在他看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能源、產業結構以及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污染物排放量在這個區域仍然比較大。秋冬季一旦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還會發生空氣重污染。”
柴發合說,要徹底消除重污染,實現藍天白云常在,京津冀“2+26”城市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礎上削減40%至75%。
將持續開展攻堅行動
藍天保衛戰的最后一個秋冬季已經到來,如何確保《行動計劃》提出的藍天改善目標按時保質完成?趙英民指出,針對今年秋冬季的大氣污染防治,生態環境部已經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今年秋冬季的核心仍然是應對和預防重污染天氣的發生。”今年將持續推進重點區域秋冬季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抓好已經出臺的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措施的落實,鞏固已取得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效。趙英民強調,攻堅行動不搞層層加碼,重在落實部門、地方政府責任,確保今年的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的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指出,重點區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因此秋冬季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趙英民指出,近3年,圍繞秋冬季這個關鍵時節,按照攻關項目明確的方案,京津冀“2+26”城市等重點區域“散亂污”企業基本完成了整治,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推進,城市建成區內的燃煤鍋爐目前已經基本淘汰,燃煤電廠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在此基礎上,今年將更加強調重污染天氣的精準應對。趙英民說,通過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完善重點區域應急聯動機制,建立快速有效的運行模式,保障啟動區域應急聯動使各相關城市及時響應、有效應對。
實施精準科學防控是攻關項目成果之一。據趙英民介紹,生態環境部對39個重點行業開展了精準績效分級,“簡單說,就是對39個行業的企業,根據它的環境績效分成了A、B、C三檔,A類企業在重污染天氣的情況下可以少減排或不減排;B類就是要按照要求進行相應的減排;C類可能就要更多的減排。”趙英民說,通過差異化管理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最終實現通過環境管理來推動產業升級、技術進步、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藍天保衛戰的收官之年,從目前的數據看,未達標城市PM2.5濃度無論是重點區域還是全國,已經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藍天保衛戰下達的任務;優良天數比率也正在努力。”趙英民指出,大氣污染治理更多的是針對人為排放,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就目前的情況看,如果不發生極端的氣象條件,我們有信心圓滿完成任務。”(本報記者 郄建榮)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