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讓能源項目上產量強環保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不遠處是青山綠水,場地邊是叢叢野花,10臺6000型電驅動壓裂機組開足馬力打開“氣庫大門”……涪陵頁巖氣田全面復工復產,焦頁41-8HF井重復壓裂施工日前首次采用全電驅動壓裂工藝,低碳環保占地少,施工效率和經濟效益雙提升,為我國中東部地區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清潔能源。
不僅復工復產,更要高質高產。涪陵頁巖氣田是我國首個實現商業開發的大型頁巖氣田,是國家干線川氣東送管道三大氣源之一,也是中國石化“氣化長江經濟帶”行動的重要資源基礎。截至目前,涪陵頁巖氣田鉆前、鉆井、壓裂、地面等工程產建工作快速推進,28部鉆機開足馬力鉆進,7套壓裂機組滿負荷運轉,447口氣井正常采氣。氣田產銷量分別達13.06億立方米、12.54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5.57%和5.74%,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加快國民經濟恢復作出積極貢獻。
疫情發生以來,江漢油田涪陵頁巖氣公司按照統一部署,果斷行動,積極應對,打響我國首個頁巖氣田復工復產“進攻戰”。氣田生產區域分散,點多線長面廣,跨區域作業施工較頻繁。氣田連續生產一度面臨困境,人員無法按時返回,車輛、設備無法全部正常運轉,生產物資缺乏。公司最大限度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優化配置鉆井、壓裂施工的相關技術、現場人員,根據一線現場管理和技術力量不足的情況,抽調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充實一線,靠前指揮保生產,未到崗員工全部采取遠程辦公模式。
通過“云平臺辦公”模式,公司整合江漢油田機關專家、公司專家及在工區的江漢、中原、勝利工程公司等技術資源,推行鉆井、壓裂、試氣等信息共享、經驗分享,線上線下同步加快運行節奏,形成共同攻關、互為支撐的整體合力,有效緩解交通管制中技術管理人員不足的難題,實現了疫情期間鉆井工程和采氣工程連續生產,壓裂工程、地面工程第一時間全面復工。
同時,公司制定分批分類返工計劃和配套保障方案,分批辦理員工返回事宜,在確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點對點、一站式”返回涪陵工區2700多人,并按要求做好隔離措施,隔離期滿、通過健康檢查后迅速填補崗位空缺。
疫情發生期也是保證清潔能源供應的關鍵時期,每口投產井都是“寶貝疙瘩”,不能讓任何一口井掉隊。
氣田有447口投產井,涪陵頁巖氣公司技術人員精心呵護每口氣井,挖掘每口井的生產潛力。
經過7年多的開發,涪陵頁巖氣田不少老井井筒積液多,像黏液堵在喉嚨里,造成氣井“上氣不接下氣”,無法正常采氣。公司技術中心氣藏地質所高級主管葛蘭就像一名氣井“醫生”,她最操心的就是這些“患病”的氣井。每天,她和同事召開保產分析會,一口井接一口井地“過篩子”,為它們量身定做不同的排水采氣“醫治”措施。
“咦?焦頁26-2HF井產量咋變為零了?”3月15日,通過遠程監測,葛蘭犯起了嘀咕,得趕緊查“病因”。這口井狀態不佳,葛蘭早注意到了,她一邊翻動屏幕,查看套管壓力、油管壓力、流量等生產參數,一邊權衡考量如何具體施策。
葛蘭拿起電話,仔細和一線采氣員工核對參數,了解采氣情況,電話那頭,采氣員工也心急如焚。經過一番研究,葛蘭和大家決定采取“泡沫排水+增壓開采”雙重排水措施,排除井筒積液。雙重排水措施實施后,氣井日產量達4萬立方米,且實現了連續生產,葛蘭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
江漢油田涪陵頁巖氣公司堅持“重點優先、方案落實、統籌協調、安全可控”原則,對氣井實行科學優化調整,采取清管作業、放噴排液、“泡排+增壓”、壓縮機氣舉、柱塞排水等有效措施,力促氣井平穩高效生產,不斷提高氣田采收率。該公司全面運用智能化氣田建設和一體化大數據庫,加快信息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氣井安全生產。
專家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疫情防控形勢下,探索實現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模式,非常重要。涪陵頁巖氣田全面復工達產,帶了一個好頭!這表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團結一心,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面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個方面的硬任務,我們一定能夠向歷史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涪陵頁巖氣田在復工復產中注重向新技術要質量要環保,通過“云平臺”和智能化大數據手段要高產等做法,也很有啟示意義。實踐證明,在各地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的同時,我國企業恢復發展的勢頭正在不斷增強。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31日 01版)
信息來源:https://news.gmw.cn/2020-03/31/content_33700401.htm
原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原標題:不僅復工復產 更要高質高產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