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十三五規劃》
促進教育公平。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教師交流。辦好特殊教育。——《十三五規劃》
二、熱點案例
1.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從2011年以來,已經連續實施兩期,中央財政已投入700多億元,支持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截至2014年底,中西部地區幼兒園數量比2009年增長77%,是東部地區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區在園幼兒數量比2009年增長65%,是東部地區增速的兩倍。貧困地區適齡幼兒接受學前教育權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2013年開始實施,力爭用5年時間使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基本達標。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640億元,帶動地方財政投入800多億元,惠及3000多萬農村貧困學生。
3.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自2011年,國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標準為片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截至2015年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計安排資金1443億元,全國超過1/3的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10萬農村學生。監測表明,貧困地區6-15歲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體重、平均成績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三、名言警句
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習近平
教育承載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教師是國家大廈的基石。----李克強
教育是國家的主要防御力量。---伯克
四、參考范文
農村發展 教育先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經濟發展對各方面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人口數量擁有絕對優勢,但是人才質量卻存在嚴重不足,特別是在占全國人口絕對比例的農村,專業型人才嚴重缺乏。農村要發展,必須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而農村教育則是提高農民群眾素質、增加農村人才儲備的關鍵。所以農村要發展,必須將教育事業放在有些優先的地位。
談到農村教育,就不得不提農村教育的現狀。在我國廣大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中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學校教育與農村生產實踐脫離等問題,一直影響著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乃至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真正實現教育先行,就必須調高教育資金投入、發揮鄉賢的價值、提高農民對鄉村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提高教育資金投入,為廣大農民群眾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有數據顯示我國財政性教育資金經費一直處于平穩增長的狀態,但是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卻始終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城鄉教育的資金投入比例不平衡,有些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甚至連一間校舍都沒有,適齡兒童無法入學,掌握不到能夠帶動全村人發家致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只有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才能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只有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入,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水平,才能真正為農村發展留住和培養人才。
發揮鄉賢的價值,讓農村教育的發展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鄉賢又稱鄉紳,在現代社會鄉賢群體泛指受過良好教育,從家鄉走出去,在大城市立足的精英。鄉賢群體是農村不可忽視的一種寶貴人才資源。大學生畢業回村創業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這些新時達的鄉賢,擁有高素質、高文化、高學歷,他們是為農村發展謀出路的主力軍,同時也是為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注入活力的關鍵。他們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發家致富,更清楚農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發揮鄉賢的價值,才能讓農村教育真正為農村發展服務。
提高農民對鄉村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實現農村人口向農村人才的轉變。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學生輟學率始終居高不下,許多農民寧可讓孩子早早外出打工,也不愿讓他們接受教育。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對文化知識作用的理解,對鄉村文化缺乏認同感。因此必須加強宣傳,向廣大落后地區農民傳遞出“知識改變命運”的優秀典范事例,讓農民主動教授教育,讓農村教育不再是心有抵觸的義務而是爭相爭取的權利。
農村發展,必須將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只有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廣大農民看到教育的作用,讓教育的重要性深入農民的心靈,才真正為農村留住人才,實現發展。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