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了“仁”與“禮”的觀點。其中的“禮”。指的就是規章制度。時至今日,“禮”這一概念早已延伸為“法律”。從中不難看出,法律自古就是人們追求的話題。正是因為有了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人類社會才能更加和諧、穩定的發展至今。然而,在當下,卻存在一些官員知法犯法,忽視法律;民眾遇事不用法,反而靠鬧事來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法律意識缺失的表現,其根源在于人們法律信仰的缺失。因此,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法治信仰的培育。
民眾需培育法律信仰。長久以來,法律在人們心中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非一套系統的理論,如此一來,何談法治社會的建設?當人們遇到困難不去尋求法律的幫助,而是靠找媒體,甚至跳樓、自殘等方式維護自身的權利,這種種現象是否是對法治社會建設極大的諷刺?法律不是高高在上,如星空只能仰望,而應該深入每個人心中,如堅實的大地彎腰便能觸碰。因此,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群眾法律信仰的培育。國民教學體系中需進一步融入法律知識的學習,從小培育人們的法治觀念;司法部門也需加大法律的普及力度,通過送法下鄉,法律進社區等方式讓人們真切的感受法律的“味道”,同時,用法成本還需進一步降低,真正實現人們有意識學法,有能力用法的氛圍。
政府需培育法律信仰。政府在社會中起到的不僅僅是服務職能,更具有表率作用。倘若每一個政府官員能夠知法、守法、用法,人民群眾也必然能夠深受感染,主動學習法律。但如今,政府并沒有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反而存在某些官員,知法而不敬法的現象。吃拿卡要有之、阿諛奉承有之、行賄受賄有之、奢靡享樂有之......種種行為降低的不僅是政府的形象,更會讓信任政府的百姓寒心。因此,政府部門需加強法律意識的培訓,自上而下的開展法律知識的學習,定期開展法律知識考核,設立監督部門,形成法律學習的長效機制。只有每一個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充分發揮帶頭作用,法律方能如春雨般滋潤每個人的心靈,法治的信仰方能在人們心靈中生根發芽。
沒有信仰,人們會失去前進的方向;沒有法律信仰,人們將失去行為的界限。只有發揮政府帶頭作用的同時加大對民眾法治宣傳的力度,方能在全社會培育起法治信仰,方能讓人們沐浴在法治的陽光下,自在前行。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下一篇:申論范文:健康中國 全民小康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