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曾經說過“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教育是關系著,國家的命脈。當下沒有人脈資源、缺乏社會支撐的“窮二代”要想改變自身命運,除了自身要付出更多努力,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的支持與攙扶。一方面,要重視社會政策的調整,消除制度性障礙,為“窮二代”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完善失業救濟與社會保障,容他們有回身的余地;更重要的,是創造公平的機會,讓“窮二代”看到改變命運的希望。尤其在教育方面,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平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同時鏟除就業、戶籍、住房等門檻,約束權力濫用,嚴防腐敗滋生,落實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
掃清制度障礙,讓知識真正改變命運。財富和資源的分配失衡往往讓貧困弱勢人群在起點上便喪失了優勢。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抓住機會的“富一代”積累了資本,通過傳承給“富二代”,使其獲得財富優勢;“貴二代”依靠父輩掌握的社會資源,享有更多的優先權。而“窮二代”收入少、起點低,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囿于家庭和周遭的環境,使其無法享受到良好的待遇,甚至毫無優勢可言。社會建設遠遠滯后于經濟改革,一些不合時宜的政策沒有及時調整,嚴重侵蝕了人們公平獲得資源的機會。因此破解制度障礙是落實教育公平的關鍵所在。
打破“機會不公”的魔咒,讓教育公平落地。相對于收入差距拉大等結果的不平等,人們更不能容忍的是機會的不平等。公平的社會能夠讓窮人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而教育就是底層人群向上流動最重要的機制。然而,一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教育投入十分欠缺,使本來就不處在相同起跑線上的“二代”之間的競爭雪上加霜。即便通過努力學習考上大學,高昂的學費也使很多家庭難以支撐。這就導致人人受教育的機會得不到保障。除了教育不公之外,還有更多的不平等,如戶籍限制、就業門檻……在機會不平等的背后,實際上剝奪的是個人發展的選擇權,是個人參與競爭的機會和資格。因此讓落實教育機會的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保障。
“寒門難出貴子”,的怪圈,使得知識和奮斗都不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個社會也會失去前行的動力。唯有破除制度障礙與機會不公,方能消除“知識難以改變命運”的誤解,才能進一步落實科教興國戰略。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