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冕”并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個成語,比喻外表很體面然而實際并不如此。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詞義所指并不太一樣。
帽子古代稱首服,“冠”在古漢語里第一個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稱。古時,人的社會身份不一樣,“冠”也就不一樣:庶人戴的為緇布冠。緇為深黑色,緇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繒制成。玄也是一種顏色,是淺黑色。冠的第二個意思是冠禮。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士二十而冠。
與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為首服之最尊者。冕的大致規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紅色。一般來說,只有天子、諸侯、卿大夫才有資格戴冕。
因此“冠冕”雖然連用,但二者卻有嚴格的區分,冠和冕內部又有很多差別,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二、“此致”乃到此結束
幾乎所有識字的中國人都寫過信,幾乎所有寫過信的人都會用“此致”“敬禮”作為結束語。“敬禮”的意思比較明白,但“此致”到底是什么意思,又和后面的“敬禮”是什么關系,卻眾說紛紜。
其實,這是從古文傳承下來的一種用法。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這里的意思是“盡”“結束”,“此”“致”連用,表達的意思是“我要說的事情到這里已經說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下發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發布命令的公文時末尾要用“此令”……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煞尾語。
所以,從慣例上講,信件的結尾,“此致”和“敬禮”都必須單獨成行。
三、“笑納”并非笑著納
中國自古就號稱禮儀之邦,說話講究一個“禮”字。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逐漸遠離了繁文縟節,一些文明禮貌用語也漸漸在我們的生活中隱去,但偶爾看到和聽到的卻常常是誤用。
比如“笑納”一詞,“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則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納”的意思是說,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所以應是“自己送禮物請對方笑納”。而有人把“笑”錯誤地理解為“高興”,是因為高興而笑,所以會說對方送的禮物自己笑納了。
笑納”被用錯的情況還有另外一種。在某地曾見到道路上懸掛著這樣一條橫幅:“做好東道主,笑納遠方客。”客人可以“笑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笑納”一詞本義來看,它是有專指范圍的,只能納物,不能納人。如把“笑納”改為“笑迎”,應當是正確的。
四、“蓬蓽生輝”是謙辭
一位朋友剛把新房裝修好,就叫上幾位朋友去參觀。參觀時,其中一位看得很認真,邊看邊問裝修的材料,并用羨慕的語氣說:“你們家用的材料真不錯,設計得很合理,裝修后真是蓬蓽生輝啊!”他剛說完,大家就在旁邊笑,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一個勁兒地問原因。
“蓬蓽生輝”是個謙辭,表示的是“簡陋的房屋也發出了光輝。其中,“蓬”是“蓬草”;“蓽”通“篳”,即用荊條、竹子等編制成的籬笆等物。“蓬蓽”連用,是“蓬門蓽戶”的略語,比喻窮人住的房子。現在多用于對他人來訪或題贈詩人字畫等表示感謝的意思。所以,這個詞只能出于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則就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意思。上文中那位朋友,就是錯在這里了。
下一篇:行測中的“特別”思想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