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先喝為敬”有淵源
在社交場合尤其是晚宴、午宴之時,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社交辭令就是“先干為敬”。有些人也許以為這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不然,“先干為敬”的勸酒方式是從傳統文化里延伸出來的,堪稱源遠有自。
古人居所一般都是堂室結構,這種建筑有堂有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室之間,隔著一堵墻,墻外屬堂上,墻里屬室內。堂上不住人,是古人議事、行禮、交際之所在。舉行禮節活動時,室內以東向為尊,即席上最尊貴的人面東而坐;堂上則以南向為尊,最尊貴的客人南向而坐。按照這種尊卑長幼排序坐好之后,酒席就可以開始了。
喝酒時,主人必須先于客人飲酒,是為“獻”。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后,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后,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
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喝為敬”。
六、“慈母”曾是傷心事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唐詩中最為溫馨的一首詩,在華語圈中家喻戶曉。
我們太習慣說“慈母嚴父”了,以至于我們自然地就認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親”。其實,在中國古代,曾有個專門的稱謂叫“慈母”,對于這個“慈母”來說,“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 “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現于《儀禮》。《儀禮》對成為“慈母”的條件作了諸多令人張口結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汝)以為子。命子曰:女(汝)以為母。”由此可知,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為慈母,也不是哪個兒子隨便都可以擁有慈母。
七、“長袖善舞”不跳舞
“長袖善舞”一詞語出《韓非子·五蠹》,原句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意思是說,袖子長,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于鉆營,會走門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范雎、蔡澤兩人的傳記時曾引用過這個詞語。
因為兩人都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論的說客,所以他們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戰國時代,辯士并不少,但像這兩人一樣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相的也不多見。所以,司馬遷評論范雎和蔡澤兩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意思是,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辯才。對這兩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開的行為有些許諷刺。
八、“呆若木雞”高境界
要是形容一個人有些呆頭呆腦、癡傻發愣的樣子,人們往往會用“呆若木雞”這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和現在的用法沒有絲毫關系,反倒是一個褒義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事講:因為周宣王愛好斗雞,一個叫紀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子是否訓練好了,紀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么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斗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子認為這只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了十天,紀子終于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斗力,貌似木頭的斗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斗雞望風而逃。可見,斗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下一篇:行測中的“特別”思想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