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考試中,削弱加強型題目經常需要進行選項的力度比較,才能選出最優選項。我們比較常用的力度比較原則有:“必然大于可能”(語氣絕對的選項強于語氣較弱的選項);“直接大于間接”(直接指與題干關聯性強,可以直接證明結論成立不成立;間接指與題干關聯性不強,不能直接證明結論成立不成立,而是從其他角度提高或降低結論成立的可能性)。可是題目中有時會出現把兩種比較原則混雜的情況,使考生不能確定到底哪個力度更強。下面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分析。
例:一般來說,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容易被與其目標一致的其他科學家所接受,作為他們的同事。而當某位科學家作為向大眾解釋科學的人獲得聲譽時,大多數其他科學家會認為他不能再被視為一位真正的同事了。
以上論斷所基于的假設是:
A.嚴肅的科學研究不是一項個人的活動,而是要依賴一群同事的積極協作
B.從事研究的科學家不把他們嫉妒的有名的科學家視為同事
C.一位科學家可以在沒有完成任何重要研究的情況下成為一名知名人士
D.從事研究的科學家們認為那些科學名人沒有動力去從事科學研究
【答案】D。解析:先來分析問法,“基于的假設”是要求我們補充一個前提,使得結論的推理成立。我們可以尋找題干的前提和結論中是否出現了跳躍的概念。前提可以簡單理解為“進行科學研究時,容易被當做同事”,結論是“獲得聲譽時,不再被視為同事。”我們發現前提與結論中都提到了“視為同事”這一概念,而前提中的“從事科學研究”與結論中的“獲得聲譽”是兩個無關的概念,此處推理出現了跳躍。因此我們補充的前提應該建立起“從事科學研究”與“獲得聲譽”之間的聯系。A項中“一群人”,B項“嫉妒”,C項“完成重要研究”都是題干推理過程中沒有出現的概念,屬于無關選項,D項“科學名人”即“有聲譽”,因此只有D項是建立了“聲譽”與“從事科學研究”間的聯系。
上面這道題目最容易錯選成B項,這樣選擇就是犯了主觀性的錯誤,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題目,卻并沒有從邏輯推理的角度去分析。這也正是邏輯題目容易出錯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個題目獲得一些啟發,盡量避免類似的主觀性錯誤。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上一篇:公務員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
下一篇:公務員行測:百分數百分點要分清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