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認為自己從小到大都接觸語文這門學科,但是做過國考真題的考生一定發現其二者的差異。言語理解的題型主要有邏輯填空、片段閱讀、語句表達三大專項,2017年副省級試卷中另外考查了2篇文章閱讀,在國考試卷中占40道題,側重考查考生的語言文字功底。然而,并非語文好就能把言語做得好,因此我們還是要熟知各大題型的解題技巧,提高閱讀效率,針對性解題。
第一、復習理論
不管是初學言語理解還是已經復習了一段時間的考生,都有必要將言語理解各種題型的理論撿起來,可以通過參考書籍或是報班輔導,了解邏輯填空中考查的四大邏輯關系是什么、詞語辨析有哪些差異角度、片段閱讀中有哪些行文脈絡等,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同時也需要把做過的歷年真題重新回顧,通過題目回想知識點如何運用到做題當中。
例:有研究者認為人類大腦處理高級數學問題的能力與人類使用語言的能力息息相關,語言中的抽象化能力是處理高級數學問題的 ,但是,不少數學家和物理學 這種觀點的可靠性,愛因斯坦就曾宣稱,“詞匯和語言,不管是寫下來的還是說出口的,對我的思考過程似乎都沒什么用處”。【2017國考地市】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前提 相信
B.關鍵 否認
C.條件 贊同
D.起點 質疑
【解析】:D。本題考查反對關系和辨析角度之含義側重、語義輕重。由題干信息可知,研究者認為人類大腦處理高級數學問題的能力與語言的能力有關,“但是”一詞表示語義發生轉折,一些專家對這種觀點不認可,并以愛因斯坦為例進行說明,故第二空“相信”和“贊同”與文意不符,可排除A和C。“關鍵”是指對事物最緊要的部分,或在短暫時間內,對事物起決定性作用,題干中強調二者相關,并未指出使用語言的能力對人類處理高級數學問題的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關鍵”語義過重,可排除B,“起點”指“開始的時間或地點”,帶入能夠表明二者具有關聯,符合文意,正確答案為D。
例:自明清以來,大眾對于國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國”,這主要得力于羅貫中所寫的史傳文學《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據實指陳,非屬臆造”,但題材取舍、人物描寫、故事演繹則廣納傳說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藝術虛構。在受眾那里,《三國演義》經常被當作三國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學誠稱其“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這種“惑亂”,就是信史與史傳文學兩者間的矛盾性給讀者帶來的困惑。“文”與“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會導致“惑亂”。
【2017國考副省】
這段文字主要說的是:
A.史傳文學的生命力在于適度的史學真實性
B.史傳文學是文學性與史學價值的對立統一
C.人們應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D.“文史分家”是評價史傳文學的重要標準
【解析】C。通過問法判斷這是一道主旨觀點題。首句指出因《三國演義》的流傳,人們對國史最熟悉的部分是三國,進而指出《三國演義》內容上有傳說和野史素材,有虛構成分。第三句指出受眾誤將《三國演義》當做信史,感到“惑亂”的問題,第四句進行分析,指出原因在于信史和史傳文學的矛盾性,尾句通過轉折詞“固然……但……”引出重點,強調“文”與“史”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的觀點,即強調不能以‘文’代‘史’”,故選C項。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