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概念原理知識、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技能知識。在必修一中除了概念原理課,占比最大的是元素化合物這一課型。大家比較關心這一課程具體如何展開,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什么方法策略,大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1.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創設學習情境。比如我們在講解SO2時,我們可以提問“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來引出SO2,這就是通過聯系生產實際,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2.充分發揮實驗功能,增強感性認識。在講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時,就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比如將該氣體通入品紅溶液,有何現象?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在做這個實驗時,讓學生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3.重視知識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做完實驗后明白SO2雖使品紅褪色但可復原,這是二氧化硫漂白性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知識的前后聯系,可以提問“哪些物質還具有漂白性?”,總結歸納出像HClO、Na2O2這些物質都有,形成一個知識網絡。
4.凸顯認識物質性質的思路與方法,發揮基礎理論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這樣的總結,學生就可以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與氯水的漂白性是不同的,發揮了基礎理論的指導作用。這些是我們在設計元素化合物課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那究竟如何設計元素化合物的課型呢?我們以金剛石、石墨、C60這節課為例:
1.聯系生活,初識物質。在導入的時候可以聯系生活,古時寫字的木炭和我們現在用的鉛筆都是C元素組成的物質。
2.觀察樣品,總結物性。可以展示金剛石、石墨、木炭等的樣品,讓學生來觀察其物理性質。
3.展示模型,了解結構。如金剛石和石墨,通過展示模型來了解它們分子結構,進一步說明各自的物理性質(當然在這里可以把3和2換一下-所謂結構決定性質)。
4.實驗操作,觀察現象。在探究石墨導電性和木炭吸附性質時,設置為演示實驗、也可以現場做實驗,進一步總結出特有的物理性質。
5.總結化性,書寫表達。這里沒有講到化學性質,在此不贅述,如果有,就要通過4的實驗總結出來。
6.聯系實際,應用拓展。利用性質解決問題(介紹用途),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這是大體的設計思路,通過這樣設計可以使我們教學內容更加充實,也能更好的突出重難點。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上一篇:教師招聘:議論文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