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詩歌,我們不禁會想到古今中外眾多詩人以及著名詩歌,有古代詩歌,有現代詩歌,而且有些詩歌我們都能夠脫口而出,但是不管是針對我們都經歷過的中考還是高考,亦或是我們將面臨的教師資格證考試以及教師招聘考試,都有詩歌鑒賞題,且對于詩歌鑒賞的考查集中在古代詩歌板塊兒。因此,對于古代詩歌相關知識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對于古代詩歌鑒賞題,我們首先需要對其詩歌內容進行分類,正所謂“對癥下藥”,只有明確所遇詩歌是什么類型的詩歌,再調取相關知識,解答問題時方能“游刃有余”。依據古代詩歌內容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如下幾類:愛國詩、詠史懷古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諷喻詩、政治感遇詩等。接下來,就詠史懷古詩的相關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一、詠史懷古詩含義
詠史懷古詩是指以歷史人物或歷史事跡為寄托,來表達詩人內心復雜感情的詩歌。
二、詠史懷古詩標志
往往在標題中就能明顯判別出是否是詠史懷古詩,當詩題中出現古跡時,如杜牧的《赤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薊丘覽古》七首等,或在兩者后加上“詠懷”“懷古”等字眼,如杜甫《詠懷古跡》、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等,或在兩者前加上“詠”字,如左思《詠史》、班固《詠史》等。
三、詠史懷古詩常見意象
在詠史懷古詩里常見到的意象有物象類,如:樓蘭、羌笛、吳鉤等,還有古地、古居類,如:驪山、馬嵬、汴京、長安、金陵、赤壁等。
以上意象體現在詩歌中具體如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十三首》)、“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李商隱《馬嵬二首》)等等。
四、詠史懷古詩常用表達技巧
在詠史懷古詩中常用到的表達技巧有用典、借古諷今。
用典,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表達有關內容以及思想情感。這一修辭手法在詩歌中尤其是詠史懷古詩中頗為常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運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位歷史人物及其相關事跡,即運用典故(用典)不僅表達了詞人對歷史英雄人物的高度贊揚以及對南宋朝廷提倡茍且偷生者的譴責,也表達了詞人對于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
借古諷今,指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杜牧《泊秦淮》一詩中,詩人借陳后主因荒淫享樂最終導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貪圖享樂的統治者不從前朝歷史中汲取教訓,即借古諷今,從而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
常出現在詩歌中作為詩人懷古的對象的歷史人物有孫權、廉頗、楊玉環與唐明皇、項羽、王昭君等。有關楊玉環和唐明皇的詩歌不勝枚舉,如:白居易《長恨歌》、李白《清平調詞三首》、杜甫《哀江頭》、鄭畋《馬嵬坡》等。
五、常寫詠史懷古詩的詩人(詩人、作品)
每一位詩人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不會是單調乏味的,他們的作品風格多樣、內容豐富,但其創作的作品總會有主要內容以及主導風格,如杜甫的主導風格是沉郁頓挫,李白的主導風格是豪放飄逸,但這只是其主要方面,并不代表其創作的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風格。具體到詠史懷古詩,主要創作此內容的詩人有李商隱、杜甫、孟浩然、杜牧、劉禹錫、王安石等。具體作品列舉如下:李商隱《隋宮》《賈生》《馬嵬》、劉禹錫 《烏衣巷》《金塞山懷古》、杜牧《過華清宮三絕句》《過烏江亭》《赤壁》等等。
六、詠史懷古詩常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創作詠史懷古詩一般是寄予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的,主要分為如下幾類:一是側重于自身,即通過對歷史英雄人物的贊揚,表達自己渴望像他們一樣,能夠建功立業、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一是側重于國家,即通過對歷史做冷靜的剖析,從而借古諷今,對現實進行諷刺與批判。
七、詠史懷古詩舉例說明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首先這首詩屬于詠史懷古詩,從其詩題“赤壁”即可看出,是一個古跡。本詩以一支折斷了的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的鐵戟開頭,一下子使整首詩具有了沉重的歷史感。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立即將視野轉向三國時期。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于東風。他之所以這樣寫,恐可能是借史事以抒發胸中抑郁不平之氣,也能體現出詩人對歷史的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