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 備考QQ群:820473978 | 備考課程:兩年協議無限學
———————————————————————————————————
一、考情介紹
“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曾作為一種防御手段,對外來侵略有一定防范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它是一種消極的政策,尤其是使中國失去對外交往與交流的機會,造成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見知識點,著重考查“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表現以及影響。題型多以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等形式出現,故整理部分題目,以供大家練習。
二、典型例題
1.《華夷變態》中記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有荷蘭船四艘、英船三艘入航廈門,由于廈門貨源不足,在泉州、漳州及福州等處,大量收購砂糖,并在別處收購,甚至造成砂糖缺貨。這一記載說明,當時( )。
A.海禁政策有所松動 B.對外貿易口岸集中于福建
C.廈門對外貿易繁榮 D.福建遭到了外國經濟侵略
2.有學者研究表明,明朝時期的倭寇其實大多數是中國人,他們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從事正常的海外貿易活動,且沿海地少、多貧瘠,無法依靠農業生存,從而轉向走私成為海盜,甚至借倭寇名義騷擾沿海地區。該學者意在說明“海禁”政策( )。
A.禁絕了民間的對外貿易 B.擾亂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秩序
C.旨在維護官方對外貿易 D.削弱了中外之間的經濟聯系
3.雖然明淸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但有確切證據表明,直到19世紀初,中國海外貿易都是順差,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對國際貿易有著重要影響。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國逐步淪為西方的原料產地,白銀大量流入
B.自然經濟的抵制作用,且傳統手工業水平高超
C.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保護,重農抑商的推行
D.明清時期政治穩定,文化對周邊地區輻射力大
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規定,“凡直隸、山東、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貿易捕魚者,許令載五百石以下船只,往來行走”“外國貢船以內者,其所攜貨物予以免稅。西洋商船船鈔較東洋船鈔減十分之二。”對此解釋正確的是,康熙年間( )。
A.一度開放對外貿易 B.廢除了海禁政策
C.對洋貨征稅一視同仁 D.取消了對沿海居民出海貿易的限制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朝的對外政策確立于洪武、永樂兩朝,開始對鄰國采取睦鄰友好政策。但出于鞏固內部統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慮,又厲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貿易,也禁止外國商人來中國經商,并將此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長期保持不變。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材料二 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恒滿載而去……于是海濱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
——(明)謝杰《虔臺倭纂》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初海禁政策的影響。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有荷蘭船四艘、英船三艘入航廈門”“在泉州、漳州及福州等處,大量收購砂糖,并在別處收購,甚至造成砂糖缺貨”可以看出,當時沿海的對外貿易仍然存在并有所發展,這反映出當時海禁政策有所松動,故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福建,沒有與其他地方進行對比,因此并不能得出對外貿易口岸集中于福建,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荷蘭、英國船只在泉州、漳州、福州等地收購砂糖,不能說明廈門對外貿易繁榮,C項錯誤;材料所給時間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此時中外間進行的是正常的海外貿易,“福建遭到了外國經濟侵略”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故選A項。
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從事正常的海外貿易活動從而轉向走私成為海盜”可以看出,“海禁”政策打亂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秩序,使許多人無法生存,轉而成為“海盜”,故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錯在“禁絕”,故排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實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故C項排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海禁”政策對中外貿易的影響,故D項排除。故選B項。
3.【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由于我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體,我國傳統手工業水平高超,所以我國很少購買外國商品,而中國的手工業品大量銷往國外,出現順差,故B正確;19世紀中期的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西方的原料產地,A時間不符合題意,故排除;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不能說明我國對外貿易是順差的原因,排除C;D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選B項。
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康熙時期放松了海外貿易的限制,故A項符合題意。B項與中國古代史后期的發展史實不相符合,排除;材料內容反映的是清政府時期的一度對外開放貿易的現象,對待東西外國的貿易稅率是有區別的,C項錯誤;D項內容與材料內容不相符合,根據“許令載五百石以下船只,往來行走”可知政府仍對沿海居民出海貿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排除。故選A項。
5.【參考答案】
(1)原因:鞏固統治的需要;防范外來勢力入侵;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統治者(朱元璋)對海外諸國的輕視或統治者缺少國際視野。
(2)海禁加劇了寇患;海禁使商人鋌而走險,對抗政府。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下一篇:英語必知18條重點語法
熱門招聘 | 備考干貨 | 實時互動 |
---|---|---|
實時更新 | 關注查看 | 在線咨詢 |